交通和谐与文明

发布日期: 2006-10-08      浏览次数: 4056  


   交通、城市及其人类社会进步的再认识

什么是交通,《辞海》上说: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其要点是人和物的运转与输送;语言、文字、符号、图象等的传递播送。这是因为:交通与信息通信本来同源(交通及其信息化关联);‚交通的要素:需求-人、物的运转;供给-传输;ƒ交通的效率:人、物的高效率运转与传输;„城市交通的基本功能:城市的命脉、(没有交通便没有城市)。

交通系统构成要素:是由人/物、交通物、交通设施、交通环境、交通规则、信息构成,然后形成安全、通畅、环保、便捷的效率,进而构成一个和谐先进的交通系统。

基本交通问题:特殊交通——交通堵塞——交通便捷性;相应地是交通事故与交通堵塞之间的相互增长,交通堵塞和交通污染之间的关系正比。

交通问题的成因:交通饱和度等于交通需求比交通供给,当饱和度大于1时,交通就会出现阻塞。交通需求取决于社会发展、社会活动与管理,交通供给取决于交通方式、设施与管理,增加服务能力或降低服务要求,能改善交通状况。

交通与城市:在衣食住行当中,行已成世界性难题。

什么是城市,是由建筑与交通及生态环境(决不只是绿化)组成: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交通是连接静态建筑的动态风景线。城市是由建筑及交通(绝不只是景观)与生态(绝不只是绿化)构成的。贝聿名认为城市建设第一重要是交通,第二重要是交通,第三重要还是交通;建筑具有个体或某集团所属的属性,其建设主体是非政府行为;交通是公共事业,其建设主体是政府行为;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占城市用地10%40%;交通设施投资成为城市建设投资的主体;交通方式多样性:个体交通方式、公共交通方式;交通需求非刚体,具有可压缩性;交通问题具有隐性。

人类社会发展与交通有着密切关系。交通是因为人类的行走和交流才发展起来。远古时代的交通:行走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步;船的使用、马与马车的使用、轿子的使用;火车、汽车、飞机、火箭的出现与使用等。然而发展到现在,中国大都市汽车交通问题开始突显。交通拥挤、污染问题严重。如北京路桥建设的拥挤堵塞现象、上海的交通堵塞、污染现象、台北的摩托车尾气污染。现成这样一种现象:交通拥挤越来越严重,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交通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美国交通堵塞情况严重、曼谷90年代发展以后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使我们相应地提出,如何构筑和谐的交通系统,应对巨大的交通压力的问题。

而我国城市交通状况是如何的呢?交通需求大:小汽车增长太快;交通供给不足:多建道路;交通参与者行为不规范、交通法规意识差;道路建设景观、绿化尤为重要;交通不便,自行车交通有增无减(上海为例);出租车交通高峰期一车难求;公共交通优先—“有限忧心;快速公交=快速公叫BRT成风);道路通行能力仅用1/22/3

在解决交通问题上,存在以下几大问题:四大误区(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决策层:理念有余方案不足、战略有余战术不足、显示度有余内涵不足;规划层:宏观有余微观不足、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建设层:重硬不重软、重建不重管、重形不重神;管理层:重车不重人、重限不重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五拍(不尊重科学急功近利所致,用行政手段做工程),一拍脑袋、二拍胸脯、三拍大腿、四拍桌子、五拍屁股;六边(认识误区及五拍结果),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边开通、边翻修、边报废。

 

  关于交通的人文思考

 

为什么有交通?为了人和物有目的移动。交通文明是什么?决策、建设、发展与利用行为的理性、平等与尊重和进步。交通文明与城市及社会文明存在怎样的关系?交通文明是城市与社会文明的关键体现(近年来东西方交通文明的碰撞),交通不文明很难认同其城市是文明的,城市文明交通一定是文明的;交通文明与文化存在怎样的关系?交通文明体现文化;交通科学技术与文化关系如何?文化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交通科技(因其研究对象有人);未来呼唤怎样的交通文明?诚信、和谐、节约、服务、科学。

一个合理的人性的城市交通,需要有科学发展观。它不仅要以科学思想和观念来认识交通与交通问题;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还要有科学发展观的主体,交通参与者、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者、决策者,都要有科学的思想与理念及行为,城市交通发展新思想、新理念与新方法。这样形成对交通的新认识:一是:车è环境èè人与资源及生态;交通è交通与城市è交通与城市、社会、经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二是改善交通的理念与新方法:增加交通设施è交通系统管理(TSMè交通需求管理(TDMè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è智能交通系统(ITSè(节约及可持续发展交通)绿色交通(GTè和谐交通系统,这样一个科学的交通发展模式。

最终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通系统。和谐交通系统及其实现包括:交通系统的和谐(系统构成的和谐);交通与环境的和谐(生态的、心理的);交通与未来的和谐(适应于未来发展);交通与社会的和谐(安全、以人为本);交通与资源的和谐(以最小的代价或最小的资源维持和谐的交通)。因为交通是系统的:包括系统的内在性(人/物、交通工具、设施、环境及信息与规则等)和系统外部性(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和谐交通系统关系性状态是,大小运能、长短运距、快慢交通、动静交通、常态与非常态等的和谐;包含绿色-和平-和谐-协调性、人本性、平等性、资源性、环保性等的考虑;包含交通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包含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及政策的和谐。

改善城市交通与环境要抓住三个关键。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例上海22%北京23%服务水平低是关键问题;东京80%京阪神70%香港80%台北50%。二、合理引导小汽车交通发展——拥有与使用分开、关注交通的公平性。三、构建绿色交通和综合运输体系。

从交通与环境的角度来看,交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交通污染,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和谐)环境,包括:生态的、心理的、社会的、风土的;环境。而且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环境的不同理解。这就要求交通设计要综合多方因素周密设计,尽可能地把所有可能问题预先考虑进去,创造和谐的人文交通环境。因此交通与环境协和应从小处抓起,从点滴处见出。例如对路边徘徊不敢前的小学生,在主要通行处设置专门的通行通道和醒目警告标志;对过宽的行人过街横道设置安全岛,对行人过街横道安全岛予以合理的设置;拆除不恰当的隔离设施,解决以可以在路边阅读的交通、优美的愉悦的适合人生活的交通、园林化绿化的无障碍交通。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思想和原则。

交通安全及以人为本。交通安全及以人为本,更多的是指以交通安全为目的的标志设计、标识设计以及信号相位衔接设计,如:停车让路标志设计、机动车交通流减速设计、安全岛设计,以及以交通安全交叉、损失时间最小化的信号灯相位迟起早断(或早断迟起)的相位衔接设计等。在制定交通原则和规则上,要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与人的交通权是平等的,但为了交通安全、总体交通效益最大,需要必要的优先权:公交优先、主干道交通(车辆)优先、行人优先等。宋代遵行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的让行规则,就是当时代一个非常具有人文性内涵的交通原则。当明确通行权后,通行权必须得到尊重与捍卫,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是尊重通行权的具体表现,尊重-礼让-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澳门、香港、德国、日本人的交通文明性的体现。通畅/安全的交通需要规则,无序的交通必定是阻塞/不安全的。有人文关怀的交通是和谐的,没有人文内涵的交通必定是不文明/不和谐的。

 

 本文作者为同济大学城市交通智能运输研究中心主任、交通部公安部“畅通工程” 专家组副组长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