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的疑虑

发布日期: 2010-11-11      浏览次数: 1716  

作者:陈迎竹 来源:2010年11月1日《联合早报》

没有璀璨的烟火,不闻惊雷的响声,昨夜的上海滩在宁静中送别中国史上最大型的单一活动——上海世博会。
  和半年前4月30日的夜晚那场震耳欲聋、光芒夺目的中国最大烟火秀相比,世博会的闭幕式显得低调而谦逊,仿佛要把所有评语留给展示过的一切。
  超过7300万人次的参观者外加百万人次计的海内外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及几乎全世界的参与,足以定义上海这场盛宴的成功。
  参与的规模也使得本届世博会所要呈现的主题与宗旨:城市生活、城乡互动、低碳、可持续、文明交流等等,得以充分传达。
  经济上的意义毋庸置疑,世博会带给上海的经济效益至今很难完整估算。
  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叶伟杰指出,上海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前端的地区,但近年来国内其它城市竞争者也不断涌现。
  他说:“上海成本高,必须升级,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提醒。世博会就给了上海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又可以从中央取得很多发展建设的援助,对城市建设和环保都是很好的机会。”
  上海在城市硬体建设方面近几年突飞猛进,洋山港、虹桥交通枢纽、地铁路线等等,都是为了经济上更上层楼而铺路。
  外交上显然也有很好的收获。各国在世博会上尽情展示自己国家的魅力,对象都是数目庞大的中国民众。
  印度驻上海总领事戴思锐(Riva G Das)认为,这是向中国民众展示印度真实面的最好机会,尤其是乡镇的民众。
  戴思锐说:“(中国)人们很想更进一步了解印度这个邻居。”
  印度馆中展示了从释迦牟尼到宝莱坞明星,从泰姬陵到印度科学家的种种。此外也以瑜伽和宝莱坞明星表演等等方式吸引了大批中国参观者。
  戴思锐说:“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中国人旅游印度。”
  但汹涌人潮与经济效益等成功象征的背后,却是一个更不确定的世界:西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陷入不同的危机,国际关系面临重新定义的关口。
  过往的成功模式遭到质疑,引发“后世博”时代的疑虑。学者认为,除了经济发展,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庞中英对本报表示:“过去我们都说‘机遇大于挑战’,今后的中国则是‘挑战大于机遇’,因为世界上的机遇少了。”
  他认为,中国希望借助世博会带来创新,却不能确定创新的路径,单是经济和技术创新不是万能的,必须持续找出中国自己的道路。
第一次接触
  世博会对中国是百年梦想的实现,清末的维新派人物郑观应首先倡议中国举办世博会,以兴商务,富华民。
  而圆梦的举动对中国亿万民众其实也有实际意义。
  中国民众超过九成没有出过国,世博会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与世界最接近的距离。
  来自长三角,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的百姓,确实对世博会感到非常新奇,大多数人其实看的是热闹,但是经历本身就是个生命印记,专家相信,经由谈论与传播,这些印记都可以形成或深或浅的记忆,对某些人,尤其是孩子们,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效果。
  但与此同时,许多外国参展人员也是第一次踏足中国或者极少在中国长期居住。双方一旦相遇,据了解,不少外来工作人员都曾经历了一阵文化震撼,却也高兴自己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而真实的中国更需要深层的挖掘,世博会的落幕不能仅仅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本次世博会是中国历来唯一设有心理辅导和服务项目的大型项目,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负责主持,为大批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
  孙时进认为,这么大型的项目一定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事物,而世博会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就取决于中国人能不能进行深层与透彻的反思。
  有关方面已经累积了大量数据等待解读分析,孙时进说:“好坏利弊都要反思,尤其是弊病更要说个透。最激烈的批评往往比无意义的表扬,意义更大。”
  反思之前,各界关注的另一个立即的焦点,就是世博会结束后,许多为盛会而养成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政策与措施,会不会随着曲终人散而故态复萌?其中就包括因世博会而放宽的宗教措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