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副刊、时尚杂志:对都市大众文化研究的一种意见

发布日期: 2007-11-23      浏览次数: 1708  


 

目前的报纸和杂志专栏里写的文字归为哪一类型的文学呢副刊的闲情文字又代表怎样的文学样式都市里流行的时尚杂志每本都超过十块钱,并且每月两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花上几十块钱去看里面刊登的漂亮文字和夸张而大胆的照片,却不肯花上几块钱去买一本纯文学杂志来看呢专栏、副刊和时尚杂志里的文字都美丽而且打动人心吗如果调查的面广一点,答案会有许多种。有人认为:或许大部分文字中有些是优秀的,有些是难以忍受的,大多数是平庸的,但它们都是文学语言。许多人会认同这个看法,但在具体的文学样式、文字背后的意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哪些是平庸的上面会有分歧。欣赏力和审美鉴别力在通俗文化中如在高雅文化中一样重要,但却更难讨论。而在目前的工业时代里,通俗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大众文化,即一种工业社会的特殊产物。在这些批评和议论中,由于现代教育的学院研究渐成体系,探讨往往带有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决绝的评判态度。

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看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情形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的,因为它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而在各种文化实践中,如果说纯粹地从传统文化或文学的角度来分析现在都市中所出现的文化、文学现象,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若不以现在的眼光和方法、结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情景来对其作出恰当而客观的分析,大众文化或文学就不能显现原本的面目,而徒增强加于其身上的朦胧面纱。举例而言,从大众文化商品的运作过程看来,作品的价值判断主要是在三种范围内进行:

首先,在写作者那里。这里的作品价值比较直接,主要产生于写作水平的高低,产生于实际写作经验的丰富与否,产生于有无多样的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终极感受。

其次,在生产者那里。这里的生产者,指的是把文学或文化变成有利可图的商品的那些人。他们将文学或文化当作商品,但非一般商品,他们希望借着艺术的名义,将其定义为艺术的商品。在这个过程里,文化商品变成生产者价值理想的承担者。

第三,在消费者中。文学在消费者那里成了各式各样的东西,有作娱乐的,有作消遣的,有以其为人生理想表达的,有为研究对象的。价值的形式多种多样,也许可能没有深刻意义上的价值,但总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这三者当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第一和第三范围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在原先的文本产生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但当它引起三者的互动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文化商品并不是意义和快感的容器和传送带,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促发者。意义或者快感的生产最终是消费者的责任,只能按消费者的利益履行。这不是说物质生产者不想生产和销售意义和快感,而是主动权不在他们身上。主动权始终还是掌握在消费者那里。消费决定生产,作用生产。但同时,生产也反作用于消费,没有生产构不成消费。因此,文化商品若要流行,就必须符合其流行的那些人的利益以及生产者的利益。

那么,从本文开头发问的问题点看起,目前中国的具体情形是这样的:报纸专栏、副刊、时尚杂志的风格有一事实上的相似之处,即它们无一不是服从于阅读者的趣味及修养。目前这一部分阅读者的年龄、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圈子,并在传媒的炒作下风行为所谓“中产阶级”。其生活的特征大致如此:常住地为中国的现代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比较发达地区;知识层次比较高,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注重个人生活的质量;年龄为28—40岁不等范围可在1到2岁之间增减;经济收入比较高,有相当的消费能力。报纸专栏、副刊,特别是时尚杂志的服务对象大体上为这部分人。因此在专栏和副刊内容的设置上面,生产者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去迎合对象。比如在广州等城市相当流行的图片类的杂志《城市画报》上,仅是栏目的名称上就有讲究:“找乐”,寻找好听的音乐,提供音乐资讯;“宠儿”,介绍美丽动人的广告模特;“情况”,解答在爱情中遇到的难事;“她们”,三位女作家的作品专栏;“捕光捉影”,对电影进行评论……而《广州日报》的副刊干脆就叫做“每日闲情”,每天都提供至少半个版面的园地给百姓大众写生活的小事和对事物的观感;《新快报》设置专版“白领故事”给办公一族发牢骚,并对此发表精彩绝伦的评论;《希望》杂志以图片吸引人,全彩页的印刷使目前的阅读者必须付出10元一本的代价,且每个月两本,但消费者仍津津乐道于其中的文字,当然主要的还是漂亮的图片,《希望》的销售额节节攀升……当然,这些媒体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某些潜在性的功能,如引导这个群体追求他们所营造出来的气氛,使其心理状态处在一种上升的优越感里,而享受气氛和培养优越感是建立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的,即消费者又要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种种的传媒行为表明,消费的需要提起文化生产的必要性,而消费者的状况决定了文化生产的情形。“中产阶级”这种介乎中间阶层的消费心理,带动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中间色彩:既不高雅,也不庸俗;崇尚个性,却有克隆时代的复制通病拟个性;带有“小资产阶级”情结,注重细节化的东西;情感物化,对物件表现出明显的嗜好;追逐潮流,享受看与被看;艺术化可以“艺术”所有东西,即使是商品也要添上艺术的色彩……在这里,本文的问题点聚焦于“中产阶级”上。

那么,如果用传统的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的观点来区别和判断,本文所论 的问题点的内容其实不在其任何一个之中,既不学院经典化,也不平民世俗化,而是在这两者的中间,这里所谓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意味着高雅与低级、艺术与商业、神圣与世俗之间界限的模糊。大众文化是对艺术一种社会加工的方式,因此其在高雅 /低级之间的冲突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商业进程本身在所有文化表达层面造成的那种冲突。报纸专栏、副刊、时尚杂志等就是在对立冲突中所形成的模糊景象。这种景象在人民生活的复杂图景里成为内容的一种,意欲将其从中拉出来的是现代教育体系。学院化研究使学者们带有与大众作坚决斗争的战斗姿态,他们希望能将一切归纳到是/非、高雅/低级、神圣/世俗的二元对立中。并且他们把这些论述点所涉及的内容看作冲击精英文化的洪水猛兽。

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具体性。虽然目前这种文化消解了整体,深度感消失,传统信仰也日益失落,将文化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但现代人对这种文化的接受是有现实意义的。都市人的生活忙碌而没有节奏,奔波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没有多少闲暇的工夫去品味深层次的文字。借助摄影手段,图片对心灵的冲击来得更为直接。而文字本身漂亮而有光彩,态度也很生猛,直击人的心灵,带有暴力的倾向,容易接受。文学显现一种直奔主题的后现代特色,坦率,容易使人有阅读的快感。我们不可否认,在这种越来越时尚的潮流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阅读到这样一些文字,在光与影的和谐或不和谐里,看到图片对于视觉以及心灵更直接和有力的冲击。这种写作和图片的结合可能以最平常、最浅薄的形式,却无疑有最当下的效果,给予我们一种表达生存的世俗性、欲望、绝望或快乐,表达一种无与伦比的冲动。这一些都构成了大众文化生存的理由。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有无必要。而真正要做的工作是将其纳入人文关怀的观照之下,体会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探讨一种共同的文化,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所共有的东西。

现实的都市生活给我们以一种不可明确表述的暧昧感觉,正如在现在年轻人的心里,爱情已经不只是婚姻的前提,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可以和许多人发生许多次的人生体验。来自四面八方的感觉充斥在都市人的工业化的心灵里,力求获取物质与精神的全面丰收。复制时代中,原初的一切已经不具备优越性,个性只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大众”抹杀了一切可能有的明确界限:

在此,没有任何事物在世上有一个确切的位置,没有任何事物具有稳固的、不可分割的轮廓。每一个存在物不是在上升就是在堕落,一切都在同自己的邻人或对手交换着特征。那些已经寿终正寝的事物都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些早已筋疲力竭的生命还仍处在其漫长生涯的开始。在此根本不可能谈论什么秩序或等级。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在神话世界中得到拯救,然而比起这个世界来,神话世界却不知要年轻多少本雅明

如果大众文化已经到我们的面前来,我们只能直面这个无法避免的事实。而事实上,这一切不过是之前一切文化相同的发展命运。既然到了,我们就将它迎进门好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