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都市文化”研讨引发争鸣

发布日期: 2007-11-17      浏览次数: 1415  


 

  “城市文化的活力来自多元化,而移民是文化多元化的主要源泉。”这是在2006317日举行的“移民与都市文化”的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提出的观点。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上海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
  葛剑雄认为,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不同的移民承载不同的文化,汇聚在一起相激相荡,彼此竞争。如果一个城市移民来源多,那么移民文化就丰富。他从西汉的长安、北魏的平城一直论及当代的上海,从北京论及圣保罗,从移民的生活方式一直到用语习惯,认为“五方杂处,风俗不纯”的移民特色,为这些城市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并由此产生了全新的移民文化。就如同上海话,既有本地农村的方言,也综合进苏州话、宁波话、扬州话乃至外国话等等,形成一个全新的语言品种,从而增添了文化的多元化魅力。
  上海社科院的熊月之则从近代上海政府制定的一种比较开放的移民政策,谈到了移民既有迁入也有迁出的现象,他把移民的这种自然进退比作潮汐和候鸟现象,认为此举使得移民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以及农村保持了一种灵活的互动关系,也为一个移民城市获得持续的文化活力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而社会学专家陈映芳却以她惯有的把社会现象问题化的思考习惯对移民文化的发展前景表现了忧虑。她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结合部被严格管理,农村渐渐失去其自然村落状态,移民自由生存的空间都将被城市高度规划等等,导致文化的多元化无从谈起。特别是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移民只有向大城市流入而没有流出,移民的正常迁移变成了完全是一边倒的态势,城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准入门槛,来维持原住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并限制移民享受各种社会保障。这样,在竞争的背后,就潜伏着移民与原住民不同群体互相之间以及同一群体内部的各个层面上的矛盾。现在的现状是:国家放权放责,城市自保自利。所以,她认为应该谨慎使用“移民”这样的概念,尤其是当借用这样的概念仅仅为了强调准入制度而忽视其应有的国民待遇时,更应该觉察其中的问题。也许,只有当城市待遇改变为国民待遇,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国民的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费用时,移民的迁移才能有一种既迁入又迁出的正常状态,移民才能恢复其本身应该有的活力,也能为进一步的城市文化繁荣作应有的贡献。
  从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竞争问题是讨论的焦点之一。有学者从政策的制定角度,也有学者从个人的心理方面发表了看法,许多与会学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生存活力与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一看法,遭到了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薛毅激烈的反驳。他认为,从个人的励志角度看,肯定竞争的积极意义并没有错,但问题是,这种竞争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否切合?他提请社会学家关注并警惕竞争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