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都市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

发布日期: 2007-09-21      浏览次数: 1611  


 

习惯于在都市中生存的人们并不太注意,不仅城市人文环境、地标建筑、公共雕塑、公众话题这些细节,就连我们自己存身其中的都市本身也在渐渐成为人文学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这主要是指都市化进程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文化风尚、审美趣味等。

  《新华文摘》2007年第17期专门做了“都市文化研究”专题,其中孙逊文章《在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都市文化》认为,在我国,虽然城市和文化的结缘由来已久,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研究是西方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正是在工业革命造就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上,才于20世纪初诞生了诸如城市社会学、城市人类学等以解决城市问题为指归的城市研究。但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出现西方那样严重的城市病,因此也就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城市研究。但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日益明显地感受到了大都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对全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力,文化对大众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也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和触手可及。因此,探讨都市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关系,与城镇和乡村文化的关系;考察当代都市文化的各种形态,考察公共文化与商业文化、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相互关系,考察文学、影视、音乐、戏曲和大众传媒在都市中的作用和体现出的新特征;研究当代国际都市的文化共性和个性,研究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文化的国际性和地域性的相互融合问题;以及剖析都市演变的历史进程,它们在社会变迁、文明进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

  陈恒文章《西方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城市史研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研究城市的起源、嬗变,研究城市本身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城市与人、自然间的关系,研究城市设施、居民生活与礼俗的变迁,而且还要研究那些有关城市的理论。西方人关注城市,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神话、史诗、哲人、地理学家以及历史学家的记述。到了中世纪,“城市使人自由”成了人人都知道的谚语。文章认为,城市史不是一个可以用传统方法来定义的学科,它综合各种人文科学的优势,吸收不同的观念与方法。当今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这一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人类关怀的现实意义。

  都市文化中,精神文化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王学泰撰文指出:“我们对精神文化的东西还缺少敬畏”。他并且认为,我们是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古国,但也是毁坏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并不是设立文化遗产日、申遗和发“通知”呼吁就可以解决的。除了愚昧、贫穷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精神文化的东西缺少敬畏心,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唤起广大民众文化自觉意识,使得民众从内心关爱公共的文化遗存。

  文化遗产中一个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分类是“工业文化遗产”。《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5期热点观察《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验》一文深度报道了今年6月依托亚洲第一铸造厂——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建设的1.78万平方米铸造博物馆,文中指出,“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城市化也在经受着考验,这考验可能是一场天灾。“7.18”暴雨过后,《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36期封面报道《暴风骤雨考验城市化》认为,拉美的城市化是一个错误,错就错在他们在100年后重蹈了先行者的覆辙。在规划学者眼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最大的新意是第一次提出了空间规划概念,“这个变化,反映了决策层对人与资源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