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都市群建设

发布日期: 2007-03-16      浏览次数: 1590  


孙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都市群建设

——在北京论坛分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学者,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都市群建设。提出这个问题主要基于这样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作为人类城市发展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的"世界级都市群",其影响往往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二是以"世界级都市群"为标志的当代城市化新模式,对当今处于城市化高速进程中的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都市群理论与西方现有世界级都市群的分布
  "都市群"理论可以追溯到曾任牛津大学地理学学院主任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61年,他在对美国东北部高度城市化的区域研究了20年之后,发表了他纪念碑式的著作《都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在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都市群概念。都市群也被叫做城市群、都市带或巨大都市。
  作者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东北部海岸的城市群体,它北起麻省(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南到美国首都华盛顿,主要城市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它面积不大,占全国的1.5%,但却拥有统计人口44百万,占到美国总人口的16%;更重要的,它集政府中心、银行中心、媒体中心、学术中心和移民中心于一体,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都市区域,为整个美国提供了为数众多的基本服务,因而被称为美国的"主干大街"。此外,戈特曼还发现,在美国还有另外两个相似的都市群,一个是从芝加哥到匹兹堡,一个是从旧金山到圣地亚哥,从而使这一理论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对都市群的界定,当下一般使用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三是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五是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目前公认比较成熟的世界级都市群主要有五个,除了美国东北部海岸都市群外,其他四个分别是:以法国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都市群,由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与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构成的北美五大湖都市群,也是一个跨国界的;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以及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形成的英国伦敦都市群。在某种意义上讲,都市群是当代人类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最高的空间组织形式,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世界有了五个,谁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群呢?特别是对于高速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六个都市群。
二、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当代都市群的发展现状
  在当代中国,已出现了三个初具规模的都市群或准都市群,它们分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
  根据初步掌握的资料与信息,我们对中国三大都市群大致可做这样一些描述和介绍:
  从概况上说,长江三角洲由沪、苏、浙三地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八市,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等六市。还有一种说法,是将浙江的台州包括进来,这就是15+1。它的依据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更新的说法是167,即上述16座城市外,再加浙江的温州,江苏的盐城、连云港,安徽的芜湖、马鞍山等,这一扩容的依据是建设部牵头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珠江三角洲一般是指不包括香港、澳门的"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十个城市组成。而京津冀都市群的提出比较晚,先后有"环渤海湾""京津唐"等说法,直到最近出台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这个都市群的基本轮廓才逐渐清晰,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
  根据我们现已掌握的材料,这三个都市群可以说各有特色。从空间面积看,京津冀范围最广,是珠三角的3倍;从人口规模看,长三角人口最多,珠三角人口最少;从城市分布的密度看,长三角与珠三角相当,每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别有1.51.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密度较低,为前两个地区的1/3;从经济发展总量看,长三角具有明显的优势,2000年实现GDP全国GDP总值的17.2%,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GDP总值相当,分别占全国GDP总值的8.4%9.2%,仅是长三角地区的一半。此外,长三角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在2005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强的排名中,上海第一、杭州第五、宁波第六、苏州第七、无锡第八,长三角占了五个城市,占了半壁江山。又如在基础交通设施上,相关资料显示,长三角的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5.8倍。此外,根据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5年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经济运行发展概况》,2005年,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比上年猛增25.79%,这一增幅超出珠三角10个百分点以上。同年,长三角对外贸易高速、超预期增长,实现出口总额增长32.48%,超过珠三角近8个百分点。还有,三大都市圈地方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各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40%,其中长三角就占到21%。根据这些情况可以初步作出一个判断: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当代三大都市群中,长三角的总体实力相对较强,其次是珠三角,而京津冀相对较弱。但我国三大都市群的未来发展前景,都呈良好和激烈的竞争态势。长三角对珠三角的优势与区域划界有关,如果把目前的小珠三角改作加上香港、澳门以后的大珠三角,其影响力立刻就会超过长三角;另一方面,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将北移,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城的建设,其"十一五"发展定位是: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高水平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宜居的海滨新城,其地位相当于上海的浦东。
    
如果说,上海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浦东新区的开发有直接关系,那就不难想象,渤海湾滨海新城的建设会给这一区域带来怎样的影响。而随着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北京与天津的结盟与一体化,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可以想象,很快会有大量的资本与优秀人力资源流入这里,在中国将出现一个都市群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三、世界格局中的我国都市群建设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我国三大都市群的大致现状和概况,目前,这三大都市群建设都面临了诸多的问题,诸如GDP的增速及其在全国所占份额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问题,这个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同构""同质竞争"问题等等,除了这些问题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趋同性问题。这种趋同性主要表现在:城市建筑和城市面貌的趋同化、城市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趋同化,以及城市人生活方式的趋同化等。这是我拍的我们几个都市群的照片,从这上面很难看出是哪个都市群。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物质存在形式,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外表和风景。特别是那些地标性建筑和景观,更是一座城市的魅力之聚焦,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有曲江,北宋汴州有金明池,南宋杭州有西湖,明清南京有秦淮河、苏州有虎丘、扬州有瘦西湖,都是历史上最具特色和标志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绵长的城市意象。而我们今天的城市建筑和景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形同神亦同的高楼大厦,一些地标性建筑更和周边的地区形成尖锐的反差,成为外国建筑设计师个人理念和风格的试验场。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国内有很多城市新盖的法院和企业,外观都是复制的美国国会大厦。这是我选了几副图片,像长沙海关、重庆法院等等。
  中国城市的独特性何在?新的城市建筑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呈现一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这些都被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忽略了。城市文化特别是城市流行文化的趋同更为明显,在今天的中国,铺天盖地的广告片,层出不穷的新歌星,杂沓而来、又纷扰而去的通俗电视剧,以及震耳欲聋、眩人耳目的各色时尚秀,这一切构成了当代中国城市的最强音,压倒和淹没了城市其它文化种类的声音,成为当下几乎所有都市一道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对此,究竟是喜,抑或是悲,也许永远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流行文化当做是来自民众、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则未免有失偏颇,并且有某种危险性。因为这是一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趋同的文化,是由商人雇佣文化人制造出来的文化。如果我们的城市都被这类文化的喧嚣声所淹没,那还有什么"中国特色"、地方特点可言?这里,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被遮蔽了,生龙活虎、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被掩盖了,而它们恰恰才应该是一座都市和都市群的文化底色之所在。与城市文化的趋同化相呼应,城市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呈现相同的变化和趋势。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城市人已没有了过去那种亲近的邻里关系和有亲和力的弄堂文化,儿时的游戏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原本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庆也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躯壳;特别是那些重要的传统狂欢节庆,如元宵、上巳等,已接近销声匿迹,连春节也在慢慢变得可有可无。与此同时,大量人为制造的带有浓厚商业味的这个节、那个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远远盖过了日趋式微的传统节庆的声音。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对这一切全然感到陌生、麻木和异巳,他们只对流行的快餐文化和西方节庆表现出更多的热情。长此以往,真不知哪一天,我们祖祖辈辈相传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一种沉睡的记忆。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殷周制度论》)这句话说得很深刻,确实,都市和都市群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政治与文化标征的集中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和都市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注入本民族、本地区政治与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和都市群鲜明地区分开来。
  这里,一个重要而可靠的切入点,是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在都市群建设中的作用,使其成为一座都市和都市群的文化底色,然后再吸纳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都市和都市群。就以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来说,它们分属三种不同的区域文化,长三角属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属岭南文化,京津冀为燕赵文化。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三大区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无论从城市面貌到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到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因而理所当然,这三大都市群应该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一座都市和都市群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它立于世界都市之林的魅力之所在。越是民族的,地方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对当代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都市和都市群建设来说,是一条虽然浅显、但却永恒的真理。

2006102814: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