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石库门文化”的人伦传统

发布日期: 2007-03-13      浏览次数: 2266  


弘扬“石库门文化”的人伦传统

一个城市的建筑格局与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石库门成为两个城市的文化象征,成为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载体,京派文化的名士才情式的厚重温馨,海派文化的商业竞争中的精明和谐,都可以在四合院与石库门的生活状态中见到一斑。虽然,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四合院越来越稀,石库门越拆越少,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努力借鉴吸收域外文化时,不能忽视对于一个城市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与传承。

上海是一个开放性的城市,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成为其主要特点之一,石库门的建筑也就代表着这种特性。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石库门住宅区,由最初专出租给租界内华人的联排式木版简屋发展而来,这种条石门框黑漆木门的里弄式建筑,将西洋的排联式布局、欧式大门,与天井、客堂、灶间、亭子间、晒台等江南民居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中西合璧独特的建筑形式。随着都市人口的激增、地价的上涨、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其形式也变化为二三层单进或两进的小型后期石库门弄堂住宅,后来由于住房紧张、经济的拮据,有的住户又将多余的房间出租,使大多数石库门多户同住一门。

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与形态,石库门住宅区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建构起居民们私密空间与公共场所交错的里弄社区,乌漆厚木大门为人们营造出家庭的私密空间,联排式的布局、前后门的结构、宽大的弄堂,形成了石库门住宅区居民们的公共场所,随着居住密度的增加,居民们便将一些活动移到了公共空间,家务中的拣菜、洗衣、晒被等,孩子们的跳绳、踢毽子、造房子游戏等,形成了一个融洽密切的人伦社会,营造出和谐亲密的邻里关系,虽然随着居住的日益拥挤,居民间为争夺公共空间的摩擦越来越多,但是石库门住宅区已形成了其独特的人伦传统,既吸收了西洋的享有个人空间的精神,又传承了儒家追求社会和谐的衣钵,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石库门文化。

石库门文化体现出的人伦传统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在公共场合密切交往中形成宽容和谐的人伦社会。石库门住宅区中的弄堂、门口、烟纸店、修鞋摊等处,往往形成居民们交往的空间,前后门相对的联排式布局,更密切了居民们的交往,世界的动态、社会的新闻、各家的事情,都在这里传播。在关心邻里的家长里短中互帮互助,婚丧喜事引来各家的关心,升迁晋级得到邻里的祝贺,帮邻居看孩子,代房东收衣被,等等,已成为石库门中司空见惯的行为,形成了宽容和谐的人伦社会。

二、在私密空间精心营构中追求个体自由的个性天地。石库门文化是尊重个人的私密空间的,在西方文化的濡染下,往往形成了不干涉别人私事的习惯,别管他人闲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在石库门并非宽敞的天地里,居民们常常精心营构自身的生活空间,甚至将小小的亭子间也布置得温馨别致,躲进小楼成一统,追求个体自由,崇尚独特个性,构成石库门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在五方杂处多方融合中构成多元并存的生存世界。石库门是上海社会的缩影,中产阶级与下层市民是石库门的主要住户,广东、宁波、山东、苏北、安徽等各地人等都居住在此,甚至俄国、日本等外国人也借居石库门,中外文化、上海与外地文化融会一处,形成了一个多元并存的生存世界。

随着上海市政建设的需要,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市民们先后搬进高楼大厦、别墅公寓、花园小区,石库门逐渐成为稀罕的文物。新的居住空间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方式,独门独户减少了与邻里的交往,进进出出缺少了与他人的沟通。在建设上海都市文化中,应该努力弘扬“石库门文化”的人伦传统,在尊重个人私密空间的营造时,更注重邻里之间的密切交往,更注重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在街道居委会、小区管委会的策划组织下,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人伦社会、个体自由的个性天地、多元并存的生存世界。

                                                                 原载《社会科学报》20053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