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加教育部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科研工作会议的汇报
2006年7月6日、7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了为期两天的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省市教育厅局长、教委主任32人,教育部各直属高校校长75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153人,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长27人。
7月6日的会议主要就基地工作交流与研讨。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讲话,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长交流经验。会议印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31个省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总结,印发了北京大学等35个教育部直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经验,会议还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注意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魏怡恒处长对新颁布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管理办法》做了说明,指出新的管理办法强调质量第一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效益。与旧的管理办法不同,新的管理办法的创新在于:统筹规划、分层设计,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善项目评审机制,规范项目评审制度;规范项目过程管理,强调项目目标管理;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教育部何健处长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作了说明,他指出由于新的管理体制与现实的矛盾、新体制与旧体制的矛盾、基地发展与新问题的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的理念的要求,基地管理办法必须修订,修订的原则为从重条件到重内涵,从重形式到重质量,减少非学术的因素,创造更宽松的学术环境。基地管理办法修改的重点在于对基地地位的重新明确,强调质量意识,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修改检查评估方法。
袁振国副司长就进一步加强文科科研管理和重点基地建设作了指导性的报告,他认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一个品牌,基地是制度创新的成果,基地的评估改为4年一次有利于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他从学校领导、管理部门、研究基地三个方面强调了加强管理、改进管理。学校领导的支持是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前提,领导的支持、舆论的营造、政策的制定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我们应该将基地打造成为国家队,要将基地办成一个学术特区,学校领导应该在各方面给基地以特别支持,有些具体的政策应该优先考虑基地,其他机构不能搞平衡搞攀比。学校科研处的管理的基本定位应该做系所想不到而要做的事,做系所想到而不能做的事,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观念的引导;2、整体的规划;3、制度的设计;4、积极的发动;5、中介的服务。基地主任是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基地主任必须注意如下几方面:1、树立国家队的意识;2、有战略与规划意识;3、强调基地意识(现代组织形式与方法、标志性成果意识、学术品牌意识)。
7月6日晚上,科研处长和基地主任分片展开讨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分在综合组,22位基地主任就各基地的情况作了介绍,并一致同意每两年举行一次综合组基地主任的联谊会,研讨基地工作、交流基地经验。
7月7日上午,举行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十人,分别介绍了各单位在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经验。
教育部部长周济作了《齐心协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的报告。他指出今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一年,举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十分重要非常及时,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他指出会议的重要思想就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立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他指出: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的重任时代的要求;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影响力辐射力提高的基础;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4、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应加强领导、全面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7月7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的情况作了总结,并对于“十一五”提出了要求。在总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的经验时指出: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贯彻“四个同等重要”的精神,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3、必须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推动学科交叉,促进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4、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队伍。李卫红副部长就“十一五”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提出了要求:1、规划质量观念,显著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2、明确发展目标,全面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3、突出工作重点,为提高研究质量提供有力的抓手。4、加强科研领导,抓好教学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
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强调将科研工作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的轨道上来,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杨剑龙
2006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