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趋同应警醒

发布日期: 2007-03-13      浏览次数: 1739  


城市文化趋同应警醒

上海学者在“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呼吁——城市文化趋同应警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学合作,于11182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学者80余人展开了热烈研讨。

个性是城市文化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吴福辉指出,现代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研究往往缺乏对都市整体认识、综合认识,缺乏对城市个性何为的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上世纪上半叶我国城市转型还能保持城市特色,当下的城市转型却使城市失去个性,越来越趋同?上海师范大学的孙逊从城市建筑的趋同、城市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趋同、城市人生活方式的趋同三个方面对城市趋同现象进行文化思考。他认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生龙活虎的民间文化作为城市个性的灵魂,在城市化过程中日渐消亡,是城市面貌趋同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在都市和都市群建设中的作用,使其成为都市文化的底色。

台北“哈海族”有套“上海经”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已成为当今台湾人的热门话题和一种潮流。来自台湾清云科技大学通识中心的许秦蓁从当下台湾一浪高过一浪的“上海热”出发,通过对台湾地区有关上海出版物的分析,指出相关出版物的陆续问世,成为台湾“哈海族”认识、预习及想象上海的一个管道,从而勾勒出台湾“哈海族”的上海攻略与文化想象:台湾“哈海族”自有一套“上海经”。

许秦蓁说,上海是台湾人迫切想要认识的一座城市。许多人急于揭开上海神秘的面纱,了解外地人特别是台湾人在上海的生存之道,如经商、投资、旅游、怀旧。而来沪之前,阅读相关书籍,对台湾“哈海族”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暖身作业。这些书籍是名副其实的“上海教战攻略”——从投资到买房,从就业到就学,从生活细则到定居上海,甚至是如何融入上海,都有详细介绍和解说。

京沪文化对比成焦点

对海派、京派的研讨是热点之一。学者们从叙事方式、审美方式等文学研究的视阈,或者从地域文化、人生境遇、文化资源等文化视野,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如河南大学的李国平认为,现代都市社会小说作者的报人而兼小说创作的身份,使他们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小说,另一方面又吸纳了众多野史与杂闻,表现出鲜明的新闻性,新闻型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长于叙事却拙于写人。晓庄师院的杨迎平从比较的视角,指出京派不能称为都市作家,因为他们的根在乡村,海派表现的是都市的摩登时尚和现代气息,是最具“现代”品质的都市文学。

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剑龙认为,商业文化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引进、文化传统的继承,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征,使上海文学更多了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文内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嬗变。

城乡对立成叙事模式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城乡二元对立中,文学创作常常在这种视角中展开叙写。从城乡对立与互文的角度,展开对都市文学的研究,是一个新颖而切实的论题。浙江师大的高玉研究沈从文对都市文明的批判,认为沈从文既不认同都市文明的精神价值,又不满意湘西的现实,他的选择是在物质生活层面享受都市,在精神上寄托于“湘西世界”。上海师大的刘忠则认为在乡土中国都市文学的生长十分困难,乡土文学的强力挤压、城乡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把优美、健康、诗意的礼赞送给乡村的同时,也将污浊、异化、欲望的责难留给了都市。

王安忆、王保生、王纪人、吴中杰、王文英等作家学者,上师大副校长李和兴等参加了研讨。

                          实习记者朱美华 《文学报》2006-11-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