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举办都市文化-文学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07-03-13      浏览次数: 2677  


上海师大举办都市文化-文学研讨会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上海高校都市E-文化研究院日前在上海联合举办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对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讨,来自国内外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都市文化理论与研究方法、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建国初与近年的都市文学、文明对立与城乡叙事、中外都市文学比较等议题展开研讨,从文化研究视角探究都市文学,分析研究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研究。

与会学者对中国城市面貌趋同化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指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面貌、城市流行文化、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同倾向,形成了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的文化趋同,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研究应注重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其作为都市文化的底色。当前,中国都市文化呈现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迭加的态势,要加强对都市文化时空复合性和混杂性以及分层和文化模式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应区别都市文学、市民文学、市井文学、通俗文学等概念,研究都市文学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知识分子文化和国家政治等一并考虑在内。20世纪的上半叶,上海成长为东方的巴黎,产生了富有东方巴黎神韵的文学。在商业文化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引进、文化传统的继承中,逐渐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征,使上海文学更多了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性内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有学者以京味文学与北京文化的关系为例,阐明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提出京派完全不等于京味的见解。在海派文化、津京文化、港派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海派小说完成了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国际视野。(杨剑龙)《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