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青年历史学者眼中的“上海抗战”

发布日期: 2023-05-16      浏览次数: 86  

54日,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偕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以及崇明抗战博物馆和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召开“上海抗战”青年论坛。

 感谢“青年”

     上午9点,论坛正式开始,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首先致辞。他指出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而青年团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战史研究是一项集众志聚众力的长久事业,他希望借助此次论坛的召开,能够打响上海抗战青年论坛这个平台,不断提升和拓展研究的视野,取得更多成果,为上海抗战史研究的传承和发扬添砖加瓦。

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马军致辞说,202278日曾经在线上以上海抗战为主题举办过青年学生论坛,因此今天举办的此次“上海抗战”青年论坛具有延续性,想借此机会感谢四位“青年”。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是在上海社联的指导下于2017年成立,是非常年轻的学会。这些年研究会每年都会在重要时间节点发声,向社会做了充分的展示,效果有目共睹。上海抗战研究会表现出青年的活跃,这是他要感谢的第一个“青年”。要感谢的第二个“青年”是承办本次会议的上海淞沪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师大都市文化中心三方单位的青年同仁,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超强的工作能力。要感谢的第三个“青年”是此次参会的青年学者,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提交的论文都是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术潮流。第四个“青年”,也是我们最要感谢的“青年”,即八十多年前中国抗战的青年主力军,特别是淞沪抗战中牺牲的18万将士,没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不会有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也不会有我们这些后辈的幸福和尊严。他们中有的生命永远留在青年时代,他们的英名值得铭记!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为本次论坛做主旨发言。他强调抗战研究代际传承,需要青年的力量。他回忆38年前自己研究生毕业,就跟随唐佩吉教授参加全国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年周年研讨会,成为他研究抗战的起点。他认为今后的抗战史研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抗战史研究如何史论结合,特别是如何运用国际法。这方面中国抗战史研究与日本的相比,颇有不足,中国学者很少使用人道议题。其实我们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恰恰要从国际法、从反人类罪角度去展开。比如“慰安妇”问题,就要从反人道、反人类罪视角出发,运用国际法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第二,注意国际的横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军事史和暴行史。比如纳粹德国种族灭绝和南京大屠杀的比较,南京学者做了很好的推进,上海的学者要思考怎么在这些领域展开研究。第三,要擅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抗战史、二战史研究方面已积累相当多的资料和资源,如果不充分运用,很难做出一流的研究。第四,充分发掘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资料。目前国内对亚细亚历史资料中心的档案运用比较充分,但日本私人机关收藏的档案非常多,还有待发掘。年轻学者应刻苦学习,掌握工具,打开窗口,使研究更全面,研究成果更有国际性,这也是上海抗战研究会以后很重要的使命。第五,补齐上海抗战史的短板。上海抗战史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像抗日救亡运动、党史和革命史研究,一·二八和八一三的军事史研究都有很高的水平,但还有一些领域有所欠缺,甚至于没有研究,像强征劳工、屠杀平民、细菌战等方面,还值得研究和开拓。苏智良教授指出,抗战史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上海学者要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抗战史研究和学术活动。他寄望年轻学者,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多接受批评,认为此次论坛就是很好的学术交流机会。

青年眼中的“上海抗战”

青年论坛分上下午两场进行,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信阳学院、中共诸暨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高校、研究机构和纪念馆的16位青年学者分别发言,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志茗、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刘鹏作点评。

上午第一场的上半场有4位青年学者发言,分别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潘岩,中共诸暨市委党校教师张犇,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员李泽巍、潘祎斐。韩洪泉副教授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研究内容属于传统政治军事领域,对应人、事、物、制四个维度。

下半场有3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邓一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陈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硕士生靳胜昔,由李志茗研究员予以点评。

下午第二场的上半场有4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桂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员曹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张如意、硕士生王金燕。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刘鹏作点评,指出这些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抗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伤害。下半场共5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员胡文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硕士生陈炜,信阳学院助教文星豪,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苗蕴祺、博士生黄孝波。韩洪泉副教授进行点评,指出这些论文的主题都与上海有关联,反映上海抗战的辐射作用、溢出效应和多元影响。

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是上海抗战主力军,同样也应该是上海抗战史研究的主力军。他举例指出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军队指挥官、中下级干部、牺牲的战士年龄都很年轻,两次上海抗战将士大部分都是青年。他认为上海抗战史研究主力军同样也应该是青年,此次论坛以广大青年学者为主角。他希望以此为契机,号召更多青年学者一起来研究上海抗战史、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等问题。青年学者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攀登上海抗战史研究新的制高点。


                                                                                                         (来源“澎湃新闻”2023年5月12日,有删节)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