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法租界史研究》创刊于2016年,是一份致力于上海城市史、中法关系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非CSSCI来源辑刊。最初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主办,后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续办。自创刊以来,先后出版4辑。第五辑也于2023年12月面世。
《上海法租界史研究》常设栏目包括专题论文、都市文化、人文遗产、人物研究、新史料、文献目录、口述历史、读史阅世、研究综述、圆桌会谈、书评、学术动态等。除与法租界及中法关系直接相关的议题外,也欢迎包括城市史、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投稿,刊物尤其欢迎研究综述与新书评论等选题。《上海法租界史研究》不论职务、职称,以稿件质量为唯一录用标准,尤其欢迎高校博硕士生投稿。
投稿邮箱:jiangj15@shnu.edu.cn
目录
特稿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翻译出版的前前后后/马长林
我了解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编辑出版始末/李志茗
专题研究
无果而终:战时上海重建孙中山铜像研究/曹宇
近代广州湾租借地天主教传教活动述论/何斯薇
法租界慎成里史事初探:以城建档案资料为线索/曹伟
都市人文
抗战岁月中的南洋模范中小学/施扣柱
“大教联”在“八仙桥青年会” /陈占彪
近十年广州湾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吴子祺
读史阅世
我所接触的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教授/马军
新史料
法国国家档案馆海外部所见共产国际、中共及东南亚共产主义团体 在上海的活动/王瑶 译
上海《法租界纳税华人会会员录》(四)/陆烨 整理
书评会讯
租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兼评《在中国的银行业》及《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研究》/杨涛羽
数字人文视野下的上海城市景观研究——读《繁华之始:上海开埠初期租界地区洋行分布与 景观变迁1843—1869》/陈佳伟
近代中国民间工业探索 ——读《美妆帝国蝴蝶牌:一部近代中国民间工业史》/周琦
边疆视角下的威廉·麦克尼尔东欧研究 ——以《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为例/吴佳奕
《知识、权力与网络:近代中国转型中的精英群体》/ [法]安克强 著 蒋杰 编译
《申报》创刊150周年纪念座谈会综述/周琦 陈佳伟
我了解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编辑出版始末
(李志茗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01年11月,由上海市档案馆组织人手翻译的大型珍贵租界档案《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算得上是当年上海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一时引发多方的兴趣和关注。有专家高度评价:“《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出版,具有文化积累的意义,表明进入21世纪的上海,能够以开放、自信、豁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它所提供的大量新发掘的档案史料信息,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上海近代史、社会文化史、翻译史及多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对当代上海建设新的国际性大都市将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邹伟农:《〈工部局董事会回忆录〉出版》,《中国档案报》2001年12月13日,第2版)的确如此,该书问世后,影响深远,发挥作用不小,效应非常明显。幸运的是,本人曾是该书责任编辑之一,对该书取得的成功与有荣焉。
这套书与我颇有缘分,在我未成为编辑之前已参与此书的编校工作了。那是2000年底,我博士三年级,一边紧张地撰写博士毕业论文,一边到处求职。当时高校定编定岗,基本不公开对外招人,自己没什么门路,简历投出去如石沉大海,只能作罢,刚好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为古籍社)有认识的人,于是前去应聘。其时,上海古籍出版社还是事业单位,但按企业的做法要求我先去实习。10月下旬,我正式去古籍社二编室实习,每周两天,具体看什么稿子已记不清了。大概到了年底放寒假,我的实习也就结束了。本以为接下来我可以安心写论文,等论文写完,顺利答辩,就可以上班了。哪知道过年后的2001年2月,古籍社又要我去实习,每周三天。为什么比上次实习多一天,是因为二编室接了个重大出版任务,人手还不够,因此紧急叫我去帮忙。这个重大出版任务即编辑出版《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是一部完整呈现上海公共租界(包括其前身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董事会历次会议召开情况的会议记录,内容全部为英文,前期为手写稿,后期为打印件。从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到1943年12月17日工部局解散前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历时90年之久,体量非常大。为了出好这套书,古籍社拟采取影印和排印相结合的方式:原文影印部分不需要审稿;译文则排印,因成于众手,水平参差不一,体例也不一致,需要编辑审稿,每人领取几年的稿子分头去看。我被安排在出版社6楼一个二编室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室还有两人,一个是二编室编辑,另一个是出版科的技术编辑,他应是被借调来做《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技术工作的,但也参与看稿。
应该说最初的译稿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家都有这个看法,但具体怎么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人自行处理。就我来说,除了错别字外,碰到语句不通顺,读了后不知所云之处,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句子理顺,有时不免要调整文字顺序,改动稍多。一次那个技术编辑看到后,对我说:“你胆子大,敢去改稿子!”可见,他是尊重原稿,基本不动,但他不是专业文字编辑,有可能只是个例外。
第二次实习期间,我主要任务是审《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稿子。大概也算个主力,因此到4月底,二编室领导终于表示愿意接收我,这样我的工作便有了着落。而上一次实习,领导认为我所学中国近代史专业非编辑室所需。所以《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这个出版项目对我来说是个福音,不仅提供给我第二次实习的机会,历练我的编辑能力,而且直接把我推上编辑岗位,从事编辑职业。实习之余,我也抓紧撰写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我送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被列入《新生代学人丛书》出版。
2001年6月底毕业离校后,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我租住在长宁区政府下属房产公司的一处公租房里,位于仙霞路471弄12号。上海市档案馆坐落于仙霞路326号,离我租住地方不远。本来在古籍社和档案馆之间充当信使的另有其人,现在我住档案馆附近,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不时来回于出版社和档案馆之间,充当骑手“送快递”。
我是7月16日去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报到的,因为《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拟于年内出齐,时间很紧,实际月初我就提前上班了。7月10日下午,我奉命从古籍社送书去档案馆,并从档案馆拿回一些《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稿子,第二天送古籍社。这是我第一次去档案馆,与我对接的是一位精瘦的老大姐,感觉像退休返聘人员,我只知道称她为杜老师,后来才搞清楚她名叫杜志杰。这之后,凡事关《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我只与她联系。统计起来,从第一次7月10日到最后一次10月15日,我与杜老师共见面12次。其中,7月份3次、8月份6次、9月份2次、10月份1次;除第1次和最后3次外,都是取经杜老师等过目的校样。倒数第三次的9月7日,我去杜老师处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附录,附录共两部分,一是《工部局机构名中英文对照》,二是《工部局雇员职衔名中英文对照》,加起来10页左右。倒数第二次的9月20日是我在检查一册《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校样时,发现缺了2张会议录英文原件,找杜老师复印补上。最后一次10月15日是古籍社的印刷厂发现几张会议录英文原件不清楚,我联系杜老师重新复印提供。
总之,在初为编辑的前4个月里,很多时候我是处理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有关的事情,前3个月主要在古籍社里,除联系档案馆外,我读自己所审几年译稿的校样。此外,还要帮二编室的一位同志读他负责的部分,更重要的则是为《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进行分册。由于复印的会议记录原件须贴在特制的空白纸张上才能影印,因此首先需要进行一番估算,再进行分册。8月22日,我将《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分成26册。由于统计时有遗漏及个别分册过厚,两天后我在原有基础上又重新分册,最后确定为28册。册数和页数构成如下:第500至599页的2册,分别是第12、26册;第600至699页的11册,分别是第2、5、11、13、14、15、18、19、24、25、27册;第700至799页的11册,分别是第1、3、6、8、9、16、17、21、22、23、28册,第800页以上的4册,分别是第4、7、10、20册。基本以六七百页为主,厚薄相差无几。册数分好后,就据此将每册的会议录原件及译文校样拼在一起,重新编码,然后发到印刷厂印刷出版。因进度不一样,哪一册先好,便先处理下厂,以加快出版进度。9月底,一些样书已印出来。从此时起至10月,我多次去位于虹井路的古籍社印刷厂检查样书,每次也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及时解决。11月5日,我最后一次看样书,历时10个月左右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出版任务大致告成。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相关情况。作为一个中途加盟且是刚入职的新编辑,我懵懵懂懂,一切听从领导的安排。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个重大出版项目的来龙去脉,但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尽量保证出版质量。因此我所写只是一面之词,琐碎单调,却是自己经历的过往,真实而具体。
2002年1月31日,二编室发《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审稿费,我领得1800元。至此,我才知道《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原来是个额外的出版项目,参加者可领取相应报酬。除二编室全体编辑外,也请了其他人员参与,有社里的,也有社外的。我何其有幸,刚入职就拿到一笔不小的收入。不仅如此,《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也为我们带来出版方面的荣誉:2004年,该书获评上海图书奖(2001—2003)一等奖。对我们二编室而言,可谓名利双收。这大概是一部好书应该有的样子,能带来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惠及很多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历时90年,不仅全部会议记录保持完整,而且历经近代社会多次变动,作为整体仍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其中有许多人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付出了不懈和艰辛的努力,需要大大的感谢。收藏这份珍档的上海市档案馆的决策者们也极有远见,未雨绸缪,组织翻译,充分让一批有外语专长的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使这套宝贵资料能化身千百,服务更多更广的人群。他们的勤勉敬业也值得大家铭记。
(文章来源:《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第五辑))